2023 年被稱為是 AI 元年,科技改變人類的生活,也改變了教會的活動與文化。然而,教會的本質始終來自於上帝的呼召。耶穌基督說:「不是你們揀選了我,是我揀選了你們。」(約 15:16)聖經裡「教會」一詞指的就是回應上帝揀選、呼召的一群人,帶著上帝國價值觀在世上積極預備迎接上帝國臨到,未來的教會如同現在和過去的教會一樣,都是在為上帝國臨到預備道路。

從「上帝國眼界」的角度來看教會,重視的是整個「生態」。「AI 時代的教會生態學——未來教會論」課程,以「即將來到的未來世代」作為教會存在的生態環境,從神學、聖經和實踐的角度切入,探討教會是什麼,以認識教會的福音使命。面對當今教會的真實挑戰及當前風行的各種教會思潮,提供聖經、歷史、神學及經驗的觀察角度,通過專題、討論對話及現場訪查,引導學習者製作教會檔案,提升對教會的觀察思考,使人更了解教會以及如何成為教會。

開課教師:

梁越美老師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台灣神學院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每週二下午14:30-17:20
修課條件:

1.數位媒體或社群網站呈現(30%):以聖經經文、神學家思想、見證 故事為題材,每週發佈一則網路牧養或宣教訊息,例如: IG/FB 限 動、Reels、YT Shorts、15 秒短片、圖文、LINE/WeChat 訊息……等 等。請加老師的 IG、FB。請於每次上課前一天晚上 11:59 以前發布。 

2.課堂讀書報告與參與討論(20%):閱讀報告 15 分鐘,摘要閱讀材 料內容,以 ppt 條列呈現,並安排 3 題問題帶領全班一起討論。 

3.實際訪查完成教會檔案作業(50%):6000 字,最後課堂報告以 ppt 條列呈現。內容包含基本資料、觀察重點和神學評估。觀察重點包含 教會類型、社會角度、崇拜禮儀、講道特色、社區關聯、團體動力。

評量方式:

課程目標:

2023 年被稱為是 AI 元年,科技改變人類的生活,也改變了教會的活動與文化。然而,教會的本質始終來自於上帝的呼召。耶穌基督說:「不是你們揀選了我,是我揀選了你們。」(約 15:16)聖經裡「教會」一詞指的就是回應上帝揀選、呼召的一群人,帶著上帝國價值觀在世上積極預備迎接上帝國臨到,未來的教會如同現在和過去的教會一樣,都是在為上帝國臨到預備道路。

從「上帝國眼界」的角度來看教會,重視的是整個「生態」。「AI 時代的教會生態學——未來教會論」課程,以「即將來到的未來世代」作為教會存在的生態環境,從神學、聖經和實踐的角度切入,探討教會是什麼,以認識教會的福音使命。面對當今教會的真實挑戰及當前風行的各種教會思潮,提供聖經、歷史、神學及經驗的觀察角度,通過專題、討論對話及現場訪查,引導學習者製作教會檔案,提升對教會的觀察思考,使人更了解教會以及如何成為教會。


課程介紹:

AI 時代的教會生態學——未來 教會論
The Ecology of Church for the AI generation——The Ecclesiology to Come

指定教科書:

林鴻信。《教會生態學》。台北:校園,2012。

延伸閱讀書單:

建議參考 
1.侯活士(Hauerwas, Stanley)& 韋利蒙(Willimon, William H.)。《異類橋居者——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 體》(Resident Aliens: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 & Where Resident Aliens Live: Exercises for Christian Practice)。香港:基道,2012。 
2.提摩太.凱勒(Timothy Keller)。《21 世紀教會成長學--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》(Center Church: Doing Balanced, Gospel-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)。台北:校園,2018。 附件 3 填寫日期:2023/5/5 以下為教會論書目分類: 

入門
1.林鴻信。《教會生態學》。台北:校園,2012。 
2.侯活士(Hauerwas, Stanley)& 韋利蒙(Willimon, William H.)。《異類橋居者—有別於世界的 信仰群體》(Resident Aliens: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 & Where Resident Aliens Live: Exercises for Christian Practice)。香港:基道,2012。
3.史耐達(Snyder, Howard A. )& 魯尼恩(Runyon, Daniel V.)。《解讀教會 DNA:發現基督身 體的生命密碼》。紀榮智譯。台北:華神,2005。 傳統觀點
4.斯托得(Stott, John)。《心意更新的教會》(Living Church)。台北:校園,2012。
5.狄馬可(Dever, Mark)。《健康教會的九標誌》(Nine Marks of a Healthy Church)。加州:美國 麥種傳道會。2009。
6.狄馬可(Dever, Mark)。《教会:讓人看得見的福音》(The Church: The Gospel Made Visible)。徐震宇譯。九標誌中文事工 。2018。
7.紐畢真(Newbigin, L.)。《上帝家裡的人。》香港:基文,1965。
8. 提摩太.凱勒(Timothy Keller)。《21 世紀教會成長學--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》 (Center Church: Doing Balanced, Gospel-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)。台北:校園,2018。 靈恩觀點
9.魏格納(Wagner, C.P.)編著。《使徒性教會》(The New Apostolic Churches)。台北:以琳, 2001。
10.比爾・強生(Johnson, Bill)。《與神築夢》(Dreaming with God)。台北:天恩。2009。
11.比爾・強生(Johnson, Bill)& 艾瑞克・強生(Johnson, Eric)。《天國動能》(Momentum)。 台北:異象工場。2012。
12.丹尼・席克(Silk,Danny )。《天國尊榮文化》(Culture of Honor)。台北:異象工場。 2011。
13.Conner, Kevin J. The Church in the New Testament. Kent: Sovereign World International, 1982. 教會增長
14.華理克(Warren, R.)。《直奔標竿》。加州:基督使者協會。1997。
15.梁炳武。《馬鈴薯湯教會》(Happy Church Story)。台北:校園,2008。 16.桑載・阿得拉加(Adelaja, Sunday)。《讓你的教會翻轉世界》(Church Shift)。台北:以琳, 2009。 門徒訓練
17.Jeschke, Marlin, Discipling in the Church. Recovering a Ministry of the Gospel. Scottdale: Harald, 1988. 批判觀點
18.侯活士(Hauerwas, Stanley)& 范尼雲(Vanier, Jean)。《暴力世界中的溫柔:軟弱群體的先知見證》(Living Gently in a Violent World. The Prophetic Witness of Weakness)。香港:基道, 2012。
19.鄧紹光編。《教會不成教會》。香港:基道,2012。
20. 約拿單・威爾遜(Wilson, Jonathan R.)。《破碎世界裡的忠心教會—從麥金泰爾的《德性之 後》學習教會之道》(Living Faithfully in a Fragmented World. Lessons for the Church from Macintyre’s After Virtue)。香港:基道,2008。
21.約拿單・威爾遜(Wilson, Jonathan R.)。《真的上教會?教會敬拜、事奉與使命的重塑》 (Why Church Matters: Worship, Ministry, and Mission in Practice)。香港:基道,2008。 填寫日期:2023/5/5
22.魏爾斯(Well, David F.)。《勇守真道:現代社會中熱愛真理的教會、行銷型教會與新興教會》(The Courage to Be Protestant. Truth-lovers, Marketers, and Emergents in the Postmodernists World)。台北:改革宗,2010。 23.Brunner, E.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urch. London: Lutterworth, 1952, 1954. 後現代觀點
24.麥拉倫(McLaren, Brain D.)。《教會大變身:後現代教會發展新思維》(The Church on the Other Side. Doing Ministry in the Postmodern Matrix)。台北:校園,2005。
25. 衛彌夏(Welker, Michael)。《多元主義中的教會》。瞿旭彤譯。北京:中國社科,2010。 神學觀點
26.莫特曼(Moltmann, Jürgen)。《聖靈大能中的教會:論彌賽亞式教會論》(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. A Contribution to messianic Ecclesiology)。香港:基道,2009。
27.Gunton, Colin E. & Hardy, Daniel W. (Eds.) On Being the Church, Essays on the Christian Community. Edinburgh: T. & T. Clark, 1989.
28.Berkouwer, G. C. The Church, Grand Rapids: Eeerdmans, 1976.
29.Küng, Hans. The Church. Garden City: Doubleday, 1976.
30.Küng, Hans. Infallible> An Inquiry. Garden City: Doubleday, 1971.
31.Küng, Hans. The Church - Maintained in Truth. A Theological Meditation. N. Y.: Crossroad, 1980.
32.Weber, O. Foundations of Dogmatics. Vol.2.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83. 33.George, T. (ed.) John Calvin & the Church. A Prism of Reform. Louisville: Westminster/ John Knox, 1990. 34. Dulles, A. & Granfield, P. The Church. A Bibliography. Wilmington: Michael Glazier, 1985.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No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No
開課教師:

待。

開課單位: 教務處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特定受訓對象
授課教室: 403教室
授課模式: 數位輔助教學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待。
修課條件:

待。

評量方式:

待。

課程目標:

待。

課程介紹:

待。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No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No
開課教師:

邱凱莉老師

開課單位: 教務處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特定受訓對象
授課教室: 207教室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待。
修課條件:

待。

評量方式:

待。

課程目標:

待。

課程介紹:

待。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No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No
開課教師:

梁越美 老師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403教室
授課模式: 數位輔助教學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14:30-17:20
修課條件:

待。

評量方式:

待。

課程目標:

待。

課程介紹:

待。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No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No
開課教師:

梁越美 老師

開課單位: 教務處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一)
授課教室: 207教室
授課模式: 數位輔助教學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二14:30~17:20
修課條件:

評量方式:

1. 口頭報告30%

1)經驗分享

2)讀書報告

2. 團隊評估20%。

3. 期末作業50%。

課程目標:

研習聖經神學、歷史神學、宗教體驗與文化互動角度下有關聖靈

的教義,追求建立「上帝的靈」與「上帝的話」平衡發展的理解方

式,發展從理性、感性、意志、直覺等層面對聖靈的認識,藉由體驗

之旅與田野訪查實際經歷聖靈體驗。

1. 從基礎建立對聖靈教義的基本瞭解。

2. 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反省聖靈作為。

3. 學習聖靈教義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。

課程介紹:

指定教科書:

教 科 書

1. 林鴻信。《聖神論》。台北:校園,2007。

2. 林鴻信編著。《山間靈風吹起—泰雅爾的甦醒》。新北市:橄欖,2019。

3. 林鴻信編著。《跨山面海靈風吹起—宜蘭泰雅爾的甦醒》。新北市:橄欖,2021。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No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No
開課教師:

邱凱莉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401教室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(三)6-8
修課條件:

評量方式:

1. 課堂參與討論 (30%) 

2. 期中口頭報告 (30%) 

3. 期末報告 4000-6000 字 (40%) 

4. 上課除非緊急事故,不得使用 Line、Facebook、Twitter 等 通訊軟體。違者每次扣學期總成績 2 分

課程目標:

1. 認識解放神學思想潮流
2. 在台灣處境中思考「解放」與「自由」的意義
3. 從個人身邊的處境開始,思考福音行動帶來解放的可能


課程介紹:

無。

指定教科書:
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Yes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Yes
社會關懷力: Yes
開課教師:

邱凱莉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403教室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(五)1-3
修課條件:

評量方式:

1.按課程進度閱讀相關內容

2.出席課程並在課堂中積極參與討論,參與口頭報告

3.本土議題研究與神學反思報告(3500-5500 字) 

4.上課除非緊急事故,禁止使用 FB、Line、Twitter,違者每次扣期末總成績 2 分

課程目標:

1.認識與台灣處境密切相關的神學議題與歷史發展
2.認識台灣神學家及其著作
3.學習從現代處境出發作神學反省與思考
4.學習掌握時事議題並做神學思考
課程介紹:

無。

指定教科書:
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
 

書名

作者

出版社

備註

1

羅馬書註釋(上下共二冊)

馮蔭坤

校園:2013

 

2

筆戰羅馬:羅馬書之研究

盧龍光編

天道:2010

 

3

朱偉特論羅馬書

譚浚明等譯

基道:2009

 

4

論盡羅馬:透析保羅寫羅馬書之目的

盧龍光

漢語聖經協會: 2010

 

5

羅馬書

穆爾(D. J. Moo

漢語聖經協會: 2017

 

6

羅馬書

巴特(K. Barth

漢語聖經協會: 1998

 

7

羅馬書

馬丁路德

中華信義神學院: 2016

 

 
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Yes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Yes
開課教師:

蔡約拿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402教室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(三)6-8
修課條件:

評量方式:

參加(20%)口語報告 (30%), 期末文章 (50%)


課程目標:

1.概述和學習普世運動以及與團結、正義公義和宣教有關的傳統。
2.確認教會歷史中主要的分歧和凝聚。
3.研究台灣現存的不同基督教傳統。
4.討論當地教會的衝突與團結。


課程介紹:

「基督教合一」是基督教生活最核心的問題。我們是出於一個身子的 許多肢體(林前 12),並且遵循一主,一信,一洗,一神,就是眾人的父(弗 4:5-6)。 我們相信唯一聖而公之教會,眾使徒所傳者(尼西亞信經)。同時,教會因分裂、衝 突和鬥爭而聞名,許多人留在我們所出的教會傳統中,教會似乎有無法解決的問題, 地方教會也在分裂、衝突和鬥爭中不斷掙扎。到底「基督教合一」是什麼意思,我 們又能如何尋求、處理或解決衝突?

指定教科書:
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 

書名

作者

出版社/出版年

備註

1

合一中的教會

Gideon Goosen

光啟出版社

 

2

宣教與傳道: 普世教會合ㄧ運動共同的宣 認 [Translation: Mission and Evangelism: An Ecumenical Affirmation]

陳南州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, 2000

 

3

Vital ecumenical concerns: sixteen documentary surveys

Brent AJ Van Der Harr

WCC, 1986

 


靈性塑造力: Yes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Yes
神學思辨力: Yes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Yes
社會關懷力: Yes
開課教師:

林鴻信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207教室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(二)6-8
修課條件:

無。

評量方式:

1. 口頭報告 30%,1)經驗分享 2)讀書報告
2. 團隊表現 20%。
3. 期末作業 50%。


課程目標:

無。

課程介紹:

研習聖經神學、歷史神學、宗教體驗與文化互動角度下有關聖靈的教義,追求建 立「上帝的靈」與「上帝的話」平衡發展的理解方式,發展從理性、感性、意志、 直覺等層面對聖靈的認識,藉由體驗之旅與田野訪查實際經歷聖靈體驗。 

1. 從基礎建立對聖靈教義的基本瞭解。

2. 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反省聖靈作為。 

3. 學習聖靈教義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。

指定教科書:
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教 科 書
1. 林鴻信。《聖神論》。台北:校園,2007。
2. 林鴻信編。《山間靈風吹起―泰雅爾的甦醒》。新北市:橄欖,2019。
3. 大巴西流。《巴西流聖靈論》。陳吉松譯。新北市:聖經資源中心,2011。 (巴西爾。《論聖靈》,於:《創世六日》, 107-210。石敏敏譯。北京:三 聯,2010)
延伸閱讀書單: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1. 大衛.鮑森 (David Pawson)。《真道與聖靈—靈恩派與福音派合一之道》。台北:靈糧堂,2010。
2. 卡維里(Kärkkäinen, Veli-Matti)。《聖靈論:全球導覽》。香港:基道,2009。
3. 約翰歐文(Owen, John)。《聖靈論》。台北:改革宗,2005。
4. 賴瑞.馬汀(Martin, Larry)。《艾蘇薩街之火―威廉.西蒙的一生與事奉》。台北:天恩,2004。
5. 潘嘉樂(Pinnock, C.H.)。《靈風愛火》。香港:基道,2002。
6. 斯托得(Stott, J. R. W.)。《當代聖靈工作》。 臺北:校園,1990。
7. 雷奧納德.遂特(Sweet, Leonard I.)。《在聖靈裡的新生命》。鄭慧姃譯。台南:人光,2002。
8. 鄧紹光主編。《聖靈:華人宗教及文化處境下的反思》。香港:信義宗神學院,2002。
9. 葉先秦。《聖靈的洗:路加與五旬宗的聖靈神學》。台北:基文,2008。
10. 劉小芸。《充滿爭議的一代奇葩--從四方教會創辦人麥艾梅看靈恩運動和女性事奉》。2012.6 華神神碩論文。(http://wwwlibe.ces.org.tw/library/thesis/ThM/ThM015.pdf)
11. Berkhof, H.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. Atlanta: John Knox, 1964.
12. Blumhofer , Edith L. Aimee Semple McPherson: Everybody's Sister.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94.
13. Blumhofer , Edith L. Restoring the Faith: The Assemblies of God,Pentecostalism, and American Culture. Champaign: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, 1993.
14. Coggins, James R. and Hiebert, Paul G.(eds.)Wonders and the Word. An Examination of Issue Raised by John Wimber and the Vineyard Movement.Winnipeg, Canada: Kindred Press, 1989.
15. Dunn, J.D.G. Jesus and the Spirit. A Study of the Religious and Charismatic Experience of Jesus and the First Christians as Reflected in the New Testament. Philadelphia: Westminster, 1975.
16. Forbes, J. The Holy Spirit and Preaching. Nashville: Abingdon, 1989.
17. Menzies, Robert P. Empowered for Witness: The Spirit in Luke-Acts.Sheffield: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, 1995.
18. Menzies, Robert P. The Language of the Spirit: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Charismatic Terms. Cleveland: Center for Pentecostal Theology Press, 2010.
19. Menzies, Robert P. & William W. Spirit and Power: Foundations of Pentecostal Experience. Grand Rapids: Zondervan, 2000.
20. Moltmann, J. The Spirit of Life. A Universal Affirmation. Minneapolis:Fortress, 1992.
21. Moltmann, J. The Source of Life .The Holy Spirit and the Theology of Life.Minneapolis: Fortress, 1997.
22. Montague, G.T. The Holy Spirit. Growth of a Biblical Tradition. N.Y.: Paulist,1976.
23. Smith, James K. A. Thinking in Tongues: Pentecostal Contributions toChristian Philosophy.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2010.
24.《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》。台神,1999。
25.《走訪台灣東岸的「耶路撒冷教會」》。台神,2002。
26.《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 II》。台神,2005。
27.《台灣神學院聖靈論訪查紀錄:田埔、石磊、高義》。台神,2006。
28.《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紀錄:馬里光、司馬庫斯、鎮西堡、田埔、石磊、高義》。台神,2008。
29.《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 V》。台神,2011。
30. 黃志宏 Tahus。《從一位泰雅族女性先知者的信仰生命史,淺談在泰雅族田埔教會靈恩工作之影響及發展─以羅千枝姐妹(Ciwas Nawiy)為例》。台神道碩論文,2008。
31. 黑代.瓦旦(黃田勝)。《認識聖靈更新運動在泰雅爾教會》。田埔教會,2012。
32. 林鴻信編。《田埔教會七七節:見證聖靈大能》。台神,2012。
備註:
先前預備
※查經文彙編關於「聖靈」、「耶和華的靈」、「上帝的靈」、「主的靈」、「基督的靈」、「耶
穌的靈」
靈性塑造力: Yes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Yes
歷史傳承力: Yes
整合實踐力: No
社會關懷力: Yes
開課教師:

莊信德

開課單位: 神學研究所-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
開課狀態: 開課(不可旁聽與報名)
授課班級: 神研道碩班(全)
授課教室: 禮拜堂
授課模式: 一般面授課程
類別: 選修
學分: 3
上課時間: (四)6-8
修課條件:

無。

評量方式:

(一)期初閱讀對話:

 1、影像閱讀:《無言的山丘》、《我們的青春在台灣》、《悲情城市》、《香蕉天堂》

 2、文字閱讀:黃春明《鑼》;陳映真《歸鄉》、《忠孝公園》;陳玉慧《海神家族》; 齊邦媛《巨流河》; 

(二)期中作業:沃夫著。《擁抱神學》,王湘琪譯。台北:校園,2007。2000 字。 

(三)期末報告: 

1、題目自選:(字數不超過 6000 字) 

(1)基督信仰如何解決台灣認同焦慮? 

(2)基督信仰如何影響台灣人的政治認同? 

(3)基督信仰如何幫助台灣基督徒在認同焦慮中尋找出路?

(4)基督教媒體在總統大選期間如何處理認同焦慮的問題? 

(5)從基督信仰分析總統競選期間知名的 youtuber、眼球電視台、卡提諾狂新 聞、館長......在台灣認同焦慮中所採取的立場與角色。

 2、使用文字形式者,字數不超過 8000 字;使用影像形式者,記錄不超過 90 分鐘。

課程目標:

「認同危機」(Identity Crisis)作為台灣處境中巨大的社會議題,充分反映出台 灣歷史處境所經歷的集體創傷。不論從政治學、歷史學、文學、社會學、人 類學......等層面已經逐漸累積出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,作為生活在台灣的基督 徒,應當如何從「聖經文本」與「教會歷史」的基礎所涵蘊的「基督信仰」出發, 作為「在處境中」「做神學」的架構,無疑是台灣當前基督徒所真實面對的挑 戰。如何引導在台灣處境下進行牧養事奉的傳道人,從聖經啟示出發牧養面 對認同焦慮的台灣基督徒,並進而在自身的政治立場中發揮非順民的屬靈影 響力。

課程介紹:

無。

指定教科書:
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
沃夫著。《擁抱神學》,王湘琪譯。台北:校園 2007。
延伸閱讀書單:
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 不得不法影印

1.Roland J. Sider, Evangelism And Social Action: Uniting the Church to Heal a Lost and Broken World(Great Britain:Hodder and Stoughton, 1993)
2.安德魯.基恩(Andrew Keen),《修復未來》,劉復苓譯。台北:大塊文化,2018。
3.寇爾森(Charles Colson),《當代基督教與政治》。台北:校園書房,1992。
4.大衛‧ 格雷伯(David Graeber)著,《為什麼上街頭?新公民運動的歷史、危機和進程》, 湯淑君、 李尚遠、 陳雅馨譯。台北:商周出版,2014。
5.霍倫巴赫(David Hollenbach S. J.)著,《公共信仰的全球面相:政治、人權與基督教倫理》(The Global Face of Public Faith: Politics, Human Rights, and Christian Ethics), 方永譯。香港:道風書社,2014。
6.戴德爾‧ 金‧ 海恩斯沃思(Deirdre King Hainsworth)、斯格特‧ 佩斯(Scoot R.Path)合編,《全球社會的公共神學》,謝品然、謝志斌審譯。香港:研道社,2012。
7.弗洛羅夫斯基著,《基督教與文化》,李樹琴譯。香港:道風書社,2009。
8.伽達默爾(Hans-Georg Gadamer)、德里達(Jacques Derrida)等著,《德法之爭:伽達默爾與德里達的對話》,孫周興、孫善春編譯。上海:同濟大學出版社,2004。
9.斯克倫 (James W. Skillen) 、麥卡錫(Rockne M. McCarthy) 合著,《政治秩序與多元的社會結構》,方永譯。香港:道風書社,2013。
10.J‧ B‧ 默茨(Johann Baptist Metz)、S‧ 薇依著,《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》,朱雁冰、杜小真、顧嘉琛譯。香港:三聯,2003。
11.J‧ B‧ 默茨(Johann Baptist Metz)著,《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—對一種實踐的基本神學之研究》,朱雁冰譯。香港:三聯書店有限公司,1994。
12.約翰.蓋斯提爾(John Gastil)、彼得.列文(Peter Levine)著,《審議民主指南:21 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》,劉介修、陳逸玲譯。台北:群學,2012。
13.馬克‧ 湯普森(Mark Thompson)著,《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?》,王審言譯。台北:臉譜,城邦文化,2018。
14.馬歇爾‧ 盧森堡 (Marshall B.Rosenberg)著,《愛的語言:非暴力溝通》,阮胤華
譯。台北:光啟文化,2009。
15.米歇爾.海姆斯(Michael J. Himes)、肯尼思.海姆斯(Boston College)著,《信仰的完滿:神學的公共意義》,李智譯。香港:道風書社,2014。
16.米高‧ 奇雲(Michael Kirwan) 著,《政治神學導論》,李駿康譯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2012。
17.慕理諾(Miguez-Bonino)著,《基督教與拉丁美洲的神學解放》,《馬偕紀念講座叢書 4》(台北:台灣神學院)。
18.沃弗(Miroslav Volf)著,《公共的信仰: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》,黃從真譯。台北:校園書房,2014。
19.帕爾默(Parker J. Palmer),《民主,心碎的政治?》,黃大業譯。香港:印象文字,2014。
20.保羅‧ 利科(Paul Ricoeur),《愛與公正》,韓梅譯。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16。
21.包衡 (Richard Bauckham)著,《政治中的聖經:從政治角度閱讀聖經的原則與範例》,廖惠堂譯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01。
22.洛溫(Robin W. Lovin)著,《基督教信仰與公共選擇:巴特、布倫納與朋霍費爾的社會倫理》,林曼紅譯。香港:道風書社,2014。
23.賽德(Roland J. Sider)著,《不只是政治:教會如何合宜地參與政治》,楊淑智、道聲編輯小組譯。香港:道聲出版社,2015。
24.塞繆斯.韋爾斯(Samuel Wells)、瑪西婭.歐文 (Marcia A. Owen)著,《我們沒有敵人:暴力世界中的復和使者》,陳永財譯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15。
25.齊格蒙特‧ 鮑曼(Zygmunt Bauman)著,《共同體》,歐陽景根譯。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7。
26.齊格蒙特‧ 鮑曼(Zygmunt Bauman)著,《被圍困的社會》,郇建立譯。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3。
27.鄧紹光,《政治中的教會》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15。
28.鄧紹光主編,《和平知識論:從理性的暴力走向對話的可能》。香港:印象文字,2015。
29.盧建榮,《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,2003。
30.賴品超,《多元、分歧與認同:神學與文化的探索》。新北市: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,2011。
31.賴品超,《開放與委身:田立克的神學與宗教對話》。香港: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,2000。
32.戴耀廷、朱耀明、龔立人等,《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: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省思》。台北:雅歌,2013。
33.謝志斌,《公共神學與全球化︰斯塔克豪思的基督教倫理研究》。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8。
34.謝品然,《公理:舊約+世界》。香港:研道社,2010。
35.謝品然,《開放的文本-聖經學和公共神學關係的初探》。香港:研道社,2009。
36.謝品然,《轉向:聖經+公共》。香港:研道社,2011。
37.謝品然、曾慶豹合編,《上帝與公共生活:神學的全球公共視域》。香港:研道社有限公司,2009。
38.羅光喜,《台灣建國神學──從聖經脈絡中看到上帝的呼召建國》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,2018。
39.《太陽花之後》,《思想》27 期,思想編委會編著(台北:聯經,2004)。
10.《近代政治哲學與基督教》,《基督教文化評論》第三十期。香港:道風,2009。
41.《發展中的當代中國基督教和政教關係》,《基督教文化評論》第四十四期。香港:道風,2016。
42.《漢語神學與公共空間》,《基督教文化評論》第三十二期。香港:道風,2010。
43.《德里達與神學》,《基督教文化評論》第二十期。香港:道風,2004。
靈性塑造力: No
教牧領導力: No
表達宣講力: No
聖經詮釋力: No
神學思辨力: Yes
歷史傳承力: No
整合實踐力: Yes
社會關懷力: Yes